作者:侯志强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6792-0
出版时间:2013-04-16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25元
订购方式
查看大图作者:侯志强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6792-0
出版时间:2013-04-16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25元
订购方式侯志强,男,北方工业大学统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抽样技术。
1绪论
1.1对劳动力调查方法进行国际比较的必要性
1.2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名称
1.3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历史
1.4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地理范围
1.5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人口范围
1.6内容框架
2抽样设计的比较
2.1抽样阶段数的比较
2.2最终抽样单元的比较
2.3抽样框的比较
2.4样本量的比较
2.5样本量分配的比较
2.6分层变量的比较
2.7抽样方法的比较
3数据搜集的比较
3.1调查性质的比较
3.2调查频率的比较
3.3参照周的比较
3.4访问方式的比较
3.5回答方式的比较
4样本轮换的比较
4.1完全单水平样本轮换的比较
4.2不完全单水平样本轮换的比较
4.3两级样本轮换的比较
5质量控制的比较
5.1质量控制的概念
5.2非抽样误差及其来源
5.3 非抽样误差控制的比较
6数据处理的比较
6.1参数估计的比较
6.2方差估计的比较
6.3 季节调整的比较
7数据发布的比较
7.1发布方式的比较
7.2发布速度的比较
7.3数据产品的比较
8附带调查的比较
8.1附带调查的概念
8.2遴选标准的比较
8.3调查主题的比较
9美国劳动力调查方法概述
9.1CPS的抽样设计
9.2CPS的调查估计
10中国劳动力调查方法的再设计
10.1第一类地区方案设计(京津晋苏闽粤及其它各省省会及
副省级城市)
10.2第二类地区方案设计(藏新甘除省会)
10.3第三类地区方案设计(其余省份除省会、副省级城市)
10.4样本轮换
10.5调查估计
11总结
1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研究内容
11.3研究成果
11.4 本书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1.5 本书存在的不足或欠缺及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的
通知
附录二中国劳动力调查制度
附录三部分样本轮换设计的样本轮换图及样本拼配率表
图表索引
图1.1开始时间的条形图9
图1.2内容框架图13
图4.1季度调查“6 in”的样本轮换图37
图4.2季度调查“312”的样本轮换图40
图4.3日本劳动力调查和中国台湾地区人力资源调查的两层次样本
轮换图41
图9.1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CPS的样本轮换图72
图10.1劳动力调查城市居委会与调查小区联合轮换示意图87
图10.2劳动力调查农村村委会与调查小区联合轮换示意图88
表1.1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英文名称2
表1.2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开始时间7
表1.3开始时间的等距数列9
表1.4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力调查的地理范围10
表2.1最终抽样单元是“人”的国家和地区的样本量18
表2.2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样本量18
表2.3样本量与相对标准差之间的关系24
表2.4部分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主要分层变量27
表3.1定期进行劳动力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及其调查频率30
表3.22007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平均代理回答率34
表4.1季度调查“6 in”的样本拼配率38
表4.2季度调查“312”的样本拼配率40
表4.3初级单元的样本拼配率43
表4.4次级单元的样本拼配率44
表7.1日本劳动力调查第一阶段结果的发布时间59
表7.2美国现时人口调查的主要数据产品60
表7.3加拿大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数据产品61
表7.4澳大利亚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数据产品62
表7.5英国劳动力调查的主要数据产品62
表8.11994年9月至2004年12月美国现时人口调查附带调查的
调查主题65
表8.22005年加拿大劳动力调查附带调查的调查主题66
表8.32007年前澳大利亚劳动力调查附带调查的调查主题66
表9.1484样本轮换设计下不同时间间隔时的样本拼配率表73
表10.1北京市样本量分配过程81
表10.2甘肃省(除兰州)样本量分配过程83
表10.3湖北省(除武汉)样本量分配过程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