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列表
2011.10总358期

定价:8元

邮发代号:ISSN 1002-4557

出版时间:2011-10-28

订阅
  • 特稿
  • 目录

      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10月,第一本《中国统计年鉴》问世,这是新中国统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中国统计年鉴—1981》编入了当年和新中国成立后逐年或重要年份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这是建国以来统计部门首次以年鉴的形式向全社会发布统计数据。30年来,伴随着中国政府统计恢复、发展和壮大的步伐,《中国统计年鉴》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在开拓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走过了辉煌的历程:


      ——1982年,海外版在香港发行;1983年,英文版在香港出版;1986年,进行全面改版,内容由13个部分增加到18个部分,版面由32开本改为16开本;1994年,中英文对照版首次公开发行;1995年,出版电子版;1997年,推出光盘版;1999年,纸质图书与光盘同步出版;2000年,改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本;2004年,电子版上网,目前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可以查询到1995年以后的所有历年年鉴。


      ——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和更新,版面从500多页增加到现在的1100页,信息量翻了几番;在结构上,不断调整和完善,条理更加清晰,逻辑更加分明;在载体上,从单一的纸质,扩展为纸质、光盘、网络三位一体,并进一步满足数据挖掘的需要,开发了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在语种上,从只有中文,变成中英文对照;在装帧设计上,从单一漆布平装,改为现在彩色纸面精装;在排版上,从活字铅排到现在电脑自动排版。


      ——《中国统计年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的忠实记载者。年鉴汇集的这一笔笔闪光的数据,生成的这一张张形象的图表,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翻阅一本本年鉴,对照一个个指标,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可以清晰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不断激励人民群众把我国现代化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中国统计年鉴》是国家统计局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窗口。《中国统计年鉴》的出版发行,为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开启了一扇窗口,在社会公众和统计部门之间驾起了一座桥梁。利用这一渠道,各管理部门、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可以全面、方便地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综合性数据,从而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科学研究、生产经营以及公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提供了基础的依据。通过这一刊物,统计部门向社会公众展示了统计工作的重要成果,普及了统计知识,宣传了统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统计年鉴》在立足服务国内的同时,通过出版英文版、中英文对照等形式,较好地满足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统计的需求,为开展国际比较、加强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计事业,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积极打造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公开透明的现代统计,大力推进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 “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等四大工程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既需要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全力办好《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书刊,努力提供优质统计服务。


      展望未来,《中国统计年鉴》依然重任在肩。希望参与年鉴编辑、出版、发行的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工作人员再接再厉,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始终坚持“数据准确、体系科学、出版及时、使用方便、装帧美观”的理念,努力把年鉴办成有特色、高质量的统计品牌。


      一要加强领导。年鉴编辑出版工作,涉及各地方、各部门,涉及国家统计局各专业。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统计年鉴》编辑出版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规划,明确工作要求。各地方、各部门统计机构要从统计工作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年鉴的相关工作,把为年鉴提供基础数据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按照年鉴编辑出版工作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做好各项工作。要做好对地方统计年鉴编辑出版工作的组织指导,不断提高年鉴编辑出版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可比性。


      二要强化责任。以对国家、人民和统计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地编辑、出版好年鉴。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奉献”的统计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把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做得更好。


      三要提高质量。年鉴编辑出版的质量,事关统计形象,事关政府统计公信力。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切实提高年鉴编辑出版的水平。要加大对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年鉴编辑出版的科学性,努力使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指标更加完善,图表更加美观。不断提高准确性,力争使每一项内容、每一笔数据、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表都做到来源可靠、准确无误。要充分听取用户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年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系张为民副局长在纪念《中国统计年鉴》3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节选

特  稿
01 数据量化历史  年鉴见证辉煌  张为民

特别报道
04 中国统计   我们一起做                  本刊记者  张玉妹 
10 继往开来 服务社会                      佘竞雄

统计方略
14 推进基层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的若干研究     陈爱芬
18 创新思路  创优举措 不断提升名录库建设水平               陈庆华

热点坊
19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 求职渠道多样              邓丽萍 周丽琴
21 用加减法透视城市居民饮食变化                             姜健健

专 栏
22  欧美的经济发动机在升级调试期                        邱    东

统计人
23 我为国家搞调查                                   胡文峰 
25 统计人的本色                                     贾同林
26 摘自某统计群的真实聊天记录                       叶莲芝

来自基层
27 设置原始记录与统计台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李美莲
30  深圳居民城市认同感分析                           刘丽莲
32  CPI调查服装类价格采集的困境与思考                刘洪仁
34 小宗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原因探析及反思     虞    华 戴秀艳等
36 行者无疆  寻求统计突围路                         谢雄才
37 对社会化大统计新格局的思考                       胡德桥

39 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工作中的问题               荆    村
40 西藏统计巡查感悟随笔                             潘其龙

统计科普
43 决定人类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           高敏雪  冯昶章等
45   远近高低各不同—GDP世界图景素描                 张启良
47 德国行政记录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及启示              周    彦

生活中的统计学
49 相亲时选择意中人的最佳方法                范成涛 

见 解
51 提高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的措施               王有刚  彭现美
53 如何在社科研究中使用好统计年鉴               郭珉媛
55 加强统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浅议 刘    伟
57 基于因子分析的医院临床学科综合实力评价   刘    丽

随笔园
58 世说新语话“调查”                          郭翰超
60 我们一起“读说看听画”统计 杨育民 杨炎冰
61 感悟统计                                   娄富清

最新数据
62 经济运行点评:物价涨势趋缓但压力犹存 钟    宏  刘爱华
63 全国主要经济统计指标(2011年8月)                     
64 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量化表(2011年8月) 

推荐图书 更多
  • 中国统计年鉴2025
  •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写作
  • 统统告诉你
  • 统计热点问题解读(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