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8元
邮发代号:ISSN 1002-4557
出版时间:2011-09-23
订阅
查看大图1982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编纂《中国统计年鉴—1981》(按资料年份出版,从1983年开始,年份的标注按出版年份),此后作为资料性年刊每年编辑出版,到2011年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回望过去30年,《中国统计年鉴》作为政府统计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按年度收录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中国经济社会在这30年间的发展提供了一份系统记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政府统计在这30年里发生的转型和功能扩展。
自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初,政府统计公开发布数据一直非常有限。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可知,国家统计局1953年起第一次发布统计公报,但到1960年即停止,直到1980年方始恢复;综合性统计资料的公布更少,仅见于1959年出版的《伟大的十年》。1970年代看报纸,凡涉及重要的经济社会指标(比如粮食产量、人口数等),总是以“×××”出现,其中包含的信息仅限于有几个×(意味着该指标是几位数)。所以,历史地看,我们应该将1982年首次出版《中国统计年鉴》看作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并非是简单地接续“文革”前的传统,而是整个共和国政府统计史上的跨越,代表了中国政府统计逐步走向公开、逐步服务于社会的过程的开始。
在此后的30年中,《中国统计年鉴》从体例到内容一直在变化。开本变大了,从大32开到大16开;页码加厚了,从500页增加到1000页;专题增加了,从13“篇”增加到24“篇”;原来只显示中文,后开始出版中英文双语版本;原来只出版纸介质版本,后开始附赠光盘,并可在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查阅。以上种种,均从外在特征上直观地反映了《中国统计年鉴》30年间的进步。
内容的变化更加丰富。首先可以从新篇目的出现、老篇目的分拆见其一二。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拆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由此把宏观的投资行为与建筑业的产业活动区分开来;“财政金融保险”拆分为“财政”与“金融业”,显示出财政作为政府收支手段开始与金融这个市场资金融通手段分道扬镳;伴随城市化进程,增设了“城市概况”;面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能源”、“资源与环境”等均独立成篇了;国民经济核算这个为国家算大账的工具,有关内容经过脱胎换骨的变化,最终从“综合”中脱身出来成为独立的篇目。在演变过程中,许多新指标出现了,老指标要么被淘汰要么通过重新命名定义而获得新生,尤其是那些用以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更是伴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转型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以SNA之下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总收入(GNI)替代了原来MPS下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使得我们的“语言”与国际规范基本一致。
是什么导致上述变化的发生?这些变化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有三个关键词是不可忽略的。第一是改革。可以想象,《中国统计年鉴》在1982年得以面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面对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变革,政府统计必然要转型,《中国统计年鉴》作为政府的窗口,其内容必然要体现不断转型的过程。第二是开放。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给政府统计施加了压力。政府统计不仅要记录整个国家的开放过程,还要体现本身的开放,整个统计体系、主要统计指标、统计数据发布方式和内容,都要与国际接轨。第三是发展。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型和结构变化,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面对这一切,政府统计必须扩展统计范围、增加统计信息量。可以说,《中国统计年鉴》就是这样变厚的。
《中国统计年鉴》未来仍然会继续变化和改进。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还在继续,中国政府统计还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国统计年鉴》也会以自身的调整来适时反映这些变化。中国政府统计正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能力、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大力推进“四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统计的公开、透明、规范、统一。我们期待中国政府统计的不断进步,同时期待《中国统计年鉴》能够以更贴近用户的风格、更丰富的内容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特 稿
01 贴近读者 服务社会 高敏雪
统计方略
04 全国统计单位名录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徐一帆
06 回归调查的本真 刘 凡
08 自觉践行统计核心价值观 周孝宁
09 服务业新型业态的统计问题 汤 浩
1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统计工作现代化 周 彦 李耀华
热点坊
14 浙江省民生发展进程的综合分析 张颖颖等
17 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 司颖华 肖 强
19 河北R&D投入结构分析 陈兰杰
20 “十二五”时期湖南精神文化消费趋势探讨 课题组
23 生猪生产波动分析 冯建中
2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贵州能源消耗 白万平
26 农资价格上涨弱化了农资补贴效应 孔 晴 陈 亮
28 南京房地产投资低速增长与销售回落原因 许丹禔
专 栏
30 产业接续与“战略机遇期” 邱 东
统计人
31 党的光辉暖我心 赵正霞
32 回忆有关小数点的三件事 宋长青
33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李 政
来自基层
3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评估浅见 余红兵
35 影响医院药品采购的主成分分析 李 霞 孔黎明
36 汉字“○”的正确输入及日期与时间的输入方法探索 冀琼琳
统计科普
38 常用价格指数的总体考察 高敏雪 吴海建
40 统计——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证展现 陶海映
44 统计信息化与信息化统计 何 强
见 解
46 民意调查方法客观真实性探讨 林 竹
48 项目反应理论在我国社情民意调查中的应用 刘 全 张 勇等
50 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探析 宋桂存
52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蔡培英
54 公路运输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比较研究 段 新 岑晏青等
56 北京市物流业波及效应研究 韩 嵩
58 深圳市民体育健身情况的调查 刘丽莲
60 郑州市乡村旅游市场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秦秀红
最新数据
62 经济运行点评:出口增速将呈平稳增长格局 钟 宏 周 平
63 全国主要经济统计指标(2011年7月)
64 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量化表(2011年7月)